高校场景一般可分为室内区域和室外区域。室内区域包括教学楼、行政楼、实验楼、食堂、图书馆、礼堂、体育馆、宿舍楼等,其话务量相对较高。室外区域包括道路、广场、操场、草地等,覆盖区域较大,话务量相对较小。

教学楼/行政楼/实验楼/图书馆

教学楼建筑规模大,房间面积大,建议采用室内分布系统或新型室分设备(如:Lampsite、QCELL等)方式进行覆盖;如果室内进入困难,建议采用室外微蜂窝方式进行覆盖。方案设计时可遵循以下原则:

保证信号在室内覆盖良好。

严格控制信号室外泄露。

建议采用小功率多天线方式进行覆盖,可以有效抑制泄露。

天馈部分尽量选择宽带器件,有利于后续频带的扩展及多制式共天馈。

可根据需要选择吸顶天线或定向天线。

必要时可对天线进行伪装。

切换区一般设计在建筑出入口。

宿舍楼

宿舍楼是高校业务量最集中区域,建筑密集且排列规律,结构类似居民小区,但用户密度相对较大,仅靠宏站难实现全覆盖。在方案设计时可遵循以下原则:

建筑结构不适合建设室内分布系统或准入困难时,建议采用室外微蜂窝(室外分布式系统)进行覆盖,可有效提升容量,控制干扰。

低层宿舍楼(10层以下)可采用地面全向天线或定向天线进行覆盖,也可在楼顶使用定向天线进行覆盖;天线挂高低于建筑高度时,考虑衰减等因素,建议建筑两边使用天线覆盖。

中高层宿舍楼(10层以上)可采用壁挂天线和地面天线相结合的方式,地面微蜂窝分布式天线覆盖下层,壁挂天线覆盖中高层(壁挂天线挂于建筑的中上部,通过倾角等控制覆盖范围)。

若宿舍楼存在电梯及地下车库,需建设室内分布系统。

食堂/礼堂/体育馆 

大型场馆建筑面积较大,突发业务量较高,建议采用建设室内分布式或Lampsite的方式进行覆盖。大型场馆方案设计的关键是对场馆进行合理分区,在方案设计时可遵循以下原则:

以静态划分为基本原则,纵向进行分割。

出入口及周边相关区域尽量划分为一个小区,减少用户在体育馆内发生切换。

尽量保证每小区吸收业务量基本相同。

场馆中间赛场区域划为一个小区。

室外区域

校园室外区域一般包括操场、草地、道路等区域,业务量相对较低,建议采用室外宏站覆盖。

室内外协同规划

高校有室分覆盖的区域,需重点关注室内外小区的干扰控制和切换衔接。

干扰控制:室内外同频组网情况下,室外对室内的干扰主要集中在靠近窗户区域,特别是在楼宇高层,室外信号杂乱,容易引发通话质量下降、乒乓切换等问题。建议采用增强室内信号强度、调整宏站覆盖等方式抑制室外干扰。室内信号泄漏会对室外小区有一定影响。根据经验,建议距离建筑物10m处室内泄漏信号比室外最强信号低5dB以上。

切换衔接:在建筑物底层,建议切换区域控制在建筑物外10m以内区域,且配置有实际移动关系的室外小区作为室内小区的双向邻区;建筑物高层,在控制室外干扰的同时,增强室内特别是窗边区域的信号强度,一般情况下高层室内小区不设室外邻区。